岁月记忆:西安优秀近现代建筑建了多少 还留下多少

陕西日报   2016-01-18 14:39
核心提示:为加强对近现代优秀建筑的保护,《西安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出台,并于1月7日起正式实施。作为西部重镇,近现代西安的建筑虽然不如沿海开放城市那样典型,但也出现了一批具有地标意义的优秀建筑。

  一提起建筑文物保护,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古色古香的古代建筑,往往忽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近现代优秀建筑。为加强对近现代优秀建筑的保护,《西安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出台,并于1月7日起正式实施。作为西部重镇,近现代西安的建筑虽然不如沿海开放城市那样典型,但也出现了一批具有地标意义的优秀建筑。

  “这个办法的出台,还是有些晚了。”谈到《管理办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历史教研室主任林源教授不无遗憾地说:“与上海等城市相对成熟的保护措施相比,西安在对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的力度还是弱了一些。”

  

  西安人民大厦

  

  西华门电信大楼

  

   北大街人民剧院

  近年来,随着西安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城区内原有的优秀近现代建筑也面临保护与利用的双重压力。即便保留住某些类别的这种建筑,建筑所附属着的环境,也被城区的多样开发掩盖掉。近现代时段内的多样建筑,不仅缺失了应有活力,也逐渐被城区内居民忘掉了。

  1 近代:建筑类型丰富 多为公共建筑

  建筑是活的历史。纵观我国近现代建筑史,作为西北重镇,古都西安的近现代建筑虽然不如沿海开放城市那样典型,但也可圈可点。“较之于古代,近现代西安获得最大发展的建筑类型是公共建筑。”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西安近现代建筑的学者,西安美术学院教师裴俊超这样评价。

  1889年,英国基督教浸礼会在西安东木头市开办英华医院,这是当时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西医医院。1902年,陕西巡抚升允在抚院新址(南院)东花园修建了一座两层楼房和两厢廊坊,成立劝工陈列馆,展示慈禧回京时所留各地供奉的丝绸、漆器、家具、工艺品等,俗称“亮宝楼”。1909年,陕西图书馆在梁府街学务公所(今青年路团市委驻地)创立,这是西安第一所国立图书馆。

  辛亥革命后,公共建筑的类型才逐渐丰富起来,西方城市中的一些公共市政、文化、商业娱乐设施陆续出现。1912年,西安东大街两边修建了木结构的两层楼街房。这是近代西安最繁华的商业街市;1913年,在粮道巷创办陕西陆军医院(今陕西省人民医院前身);1914年,成立陕西邮务管理局,为陕西第一个办理邮件汇款的邮局。同年创建陕西电话局,为砖、木、水泥结构西式三层楼房;1916年,英国人迁建英华医院(改名为陕西省基督教广仁医院,今西安市第四人民医院前身);1917年,修建的易俗社剧场,为西安第一个正规化的剧场。1928年,“民乐园”在东新街北侧落成。

  1935年陇海铁路通车西安后,交通条件的改善,大大促进了西安工商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西安近代公共建筑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潮,建筑的类型更加丰富,建筑规模更大,建筑形式也更加多样。

  1934年12月,西安火车站建站,是客货运混合一等站,为著名建筑设计师刘凋旎设计。与火车站相连的尚仁路(现解放路),逐渐成为继南院门、东大街之后的又一个新的商业中心区。西京招待所就建在解放路上。西京招待所建于1932年,是西安最早、功能设施最齐备的现代化旅馆。1936年,由上海建业营造厂承建的中国银行西安办事处办公楼,为西安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和最好的商业建筑。

  抗战爆发后,西安因为偏安于西北,虽然也受到日军轰炸的威胁,但总体来讲,局势较为稳定。这一时期建造的主要的公共建筑包括省国术馆、游艺市场、西京明星大戏院、中正医院、中正纪念堂等。新中国成立后,“中正堂”改名为“群众堂”,成为人民群众的集会场所。1953年,群众堂建筑被拆除,在原址上修建了人民大厦。

  2 现代:地标建筑频出 承载市民记忆

  新中国成立前的西安,典型的西方近代建筑虽然不少,但由于战乱、改拆建等种种原因,真正保留下来的并不是很多。其中,有幸保留下来,并为大家所熟知的主要有建国路上的张学良公馆、解放路上的西京招待所、新城广场内黄楼和西大街上的老易俗社等。现在人们能够在西安看到的大部分近现代优秀建筑,主要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比如,西大街上的人民剧院、北门里的陕西建工局办公楼、钟楼十字的西安邮电大楼、新城广场旁的人民大厦等建筑,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东大街上的华侨商店建于1954年,作为1949年后西安第一家新建的大型百货商店,华侨商店无疑是西安上世纪商业发展的标志性建筑;

  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建于1950年代,由建筑大师梁思成设计,古朴庄严,与西安古城的历史气息相融合;

  如今已改造成博物馆的大华纱厂,曾是西北地区历史上建立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现代化机器棉纺织企业。受大华纱厂影响,陕西一度成为全国重要的棉纺织工业基地,承载了西安纺织业的一段光辉岁月;

  被称作“北门大庙”的原西北建筑工程管理局大楼,中国风特色浓郁,与北门城楼相呼应,彰显出古城的风韵;

  1953年建成的陕西人民大厦,我国著名的大型庭院式宾馆之一。人民大厦在整体规划上采用中国古典院落的中轴对称布局,同时完美结合了西方古典建筑手法,是西安近现代建筑的经典之作……

  3 特色:穿着西式服装 戴着中式帽子

  “近代以来,西安地处西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并没有出现像上海、天津这样的开埠城市或租界区,拥有大量有规划、集中、高质量的西式建筑。但20世纪初期那批中国留学生去海外学习建筑,他们回国后把学到的西式建筑理论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东西结合风格的建筑应运而生,西安很多建筑正是这样。当时,西安城墙外多是农地,所以好的建筑基本都在城墙里。有一批优秀的近现代建筑成为了西安的地标性建筑,西安人对这些老建筑都有一份特殊的感情。”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教师裴俊超说。

  “穿着西式服装,戴着中式帽子”谈到西安近现代建筑的特色,裴俊超这样评价。裴俊超认为,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现代文化的传播,近代西安的建筑风格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中西合璧成为西安近代建筑装饰风格的整体特征。

  该类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建筑的结构和形制是以西方建筑模式为主,但表面的细节处理则吸取了中国建筑传统的表现方式,如斗拱、雀替、花饰的处理等,因此建筑表现出很强的多元文化特征,而且这类建筑的材料运用朴实大方,外表多水泥、清砖素面,体现出一种肃穆雅致的气氛,亲切感人。

  位于西安市北大街青年路的止园,就是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和西式建筑的形式完美结合起来的典型代表。虽然整个建筑的外观带有明显的中国传统装饰风格,但整体的建筑形制却属于西式的独立式公馆。整个建筑大体上是传统的建筑风格,但是细细看来,细部装饰上却有很多西式元素。各种元素的运用恰到好处、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

  西安老火车站票房为一座大屋顶歇山式古典建筑,建筑面积1016平方米,票房中厅空顶,四周为二层环楼,楼上用于办公,楼下为售票室、行包房及候车厅,有旅客站台2座。外观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主体中央候车厅屋顶采用歇山式,建筑屋角翘起飞翼,铺设绿色琉璃瓦,气势磅礴。屋身墙体砌工“磨砖对缝”,呈朱红色。门窗雕刻菱角花纹,屋基四周是散水,精选精凿青石材料,给人们以整齐划一、庄重肃穆之感,同时又可防止雨水渗透建筑物,起到稳固基础的作用。

  再比如人民大厦主楼,其建筑形式也主要是古典西式,主楼立面中间顶部采用罗马式“穹顶”,且“穹顶”顶部装饰了大面积曲线图案,额楣做了个山花,以波浪曲线围绕,图案内容为传统抽象夔纹和云纹形式结合体,形式手法与人民剧院山花同出一辙。山花上部设置传统望柱拦板,楣梁下部有花板托陈,图案内容为传统飞禽纹样,两翼还有两个小型装饰山花,属于典型的折中手法。建筑立面最外侧,又设计了两个小型山花与中间形式呼应,达到和谐与统一。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陕西日报,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